2025年10月15日,法学院举办了新生入学教育之名师讲座第二讲。本次讲座特邀李晓安教授担任主讲人,由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明春副教授主持。
李晓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法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理学会副会长。
讲座伊始,李老师就新生普遍关心的“刷题”一事,抛出了法科术与道孰为重的问题。她强调法学院学生立足当今社会,面对的是法律关系背后“鲜活的人生”,法科学习也绝非仅止于刷题,更应培养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随着讲座的展开,李老师提纲挈领地阐释了由古希腊论辩术产生的逻辑基础与由罗马法解释学产生的法学家体系,二者交织成法科学习中法学方法的渊薮。与其相应的法律方法,李老师则举出律师见证遗嘱失误纠纷,既带领同学了解了期待利益、遗产不得额外增值和继承法高于它法等概念与原则,也揭示了现实法律案件往往构成复杂,与时俱进,更要求新一代法学生不断提升法律技艺,终身学习。
因此,在法科之学上,李老师为新生提供了几条值得关注的学习思路。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时代迎来巨大转型,学科学习要时刻关切传统法律关系与新型法律关键的承袭和迭代。此外,李老师指出了《民法典》新增的成年意定监护及不动产居住权,强调更须精研我国当下社会现象。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则止于术。李老师饱含热望地指明,只有心中先感悟到法科之道,方能自由地游于技学之门。她从人道入手,解释了人作为自然人应遵循天道自然,即运动中的科学规律,追求法律背后的真理。其次人作为社会人,便应培养利他的道德观,追求法学之善。李老师结合“许家印案”,强调法律建设应秉持正义原则,追求制度之美。
讲座的最后,李老师深入浅出,重归新生们刚刚开启的大学生活。期望同学们从尊师重道做起,渐渐孕育一颗悲天悯人的大义之心,并以“心怀山海摘星辰”寄语,激发了同学们对未来法学生活的无限期待。
孙明春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再次衷心感谢李晓安老师的倾情讲授,他希望本次讲座化为活水源头,汇入新生们的法学智慧之海,为学习生活的行稳致远提供非凡动力。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顺利结束,李晓安教授对法学的巨大热情与艺近乎道的教学方法都为新生留下了深刻力量,将以绵绵不绝之势,强势注入新生心中生根发芽,伴随同学们的一路成长。
文:吕松泽
图:李沁哲、王曼迪、王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