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上午,法学院2013年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及实训项目汇报如期进行,汇报会分三组进行,分别由三位教研室主任李长城、王德山、郑文科副教授主持,领导和其他老师分别到各组参会,采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其他老师评议的方式进行。
第一组汇报会如下:
第一组由法理学教研室主任李长城副教授主持,院长喻中、戴莹、贺燕、高桂林、高雁、焦志勇、李晓娟、李璐玲、刘胜江老师参加本组的汇报会。
高桂林教授就其承担课程建设类项目《环境法核心课程建设系统化》进行汇报,高教授详细的介绍了环境法课程的概况、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内容等方面,并针对首经贸的特色提出首经贸环境法课程的设置提出建议;高雁副教授在其承担的课程建设类项目《论民事诉讼法课程的职业基础教育》中,对于社会环境变化、教学手段更新的要求下,民诉法如何以压缩后的课时进行改革做了回答;焦志勇教授就其承担的教学研究类项目《社会需求与法学教育关系之研究》进行了汇报,他实证研究了“卓越人才”的标准,探讨了社会需求人才和课堂培养人才的契合点,这些内容引发了关于法学院培养目标的讨论;焦老师汇报了其负责的行政法实训项目实施情况,即针对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学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现场教学及模拟教学李晓娟老师就其承担的课程建设类项目《婚姻家庭继承法课程建设》及实训项目《法学实训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分别做了汇报;李璐玲老师对本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做了实证调研,在此基础上完成《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困境与出路》,并从学生层面和老师层面提出了对策;刘胜江老师跟踪了学院与天普大学法学院的合作项目,探索和研究了新颖的教学方式;李长城在其承担的教学研究类项目《卓越法律人才视角下的法律法律实训课程体系探索》汇报中介绍了法律诊所教学,并提出建设实训课程体系计划。
第二组汇报会如下:
第二组由经济法教研室主任王德山副教授主持,党总支书记谢海霞、徐丽雯、刘影、刘润仙、王燕、刘迎泽、李春媛、李英老师参加本组的汇报会。
刘润仙副教授就“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机制完善”作了主题汇报,通过调研获得相关数据支撑,向大家介绍项目经费、项目所需时间、对学生指导的范围等多方面的数据表格汇总,提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其待完善的地方,如有些项目不是当今社会热点,研究价值不大等;王燕老师就“法学卓越人才实践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研究”向大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原来的评价标准过于刻板,应针对不同模块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刘迎泽老师介绍关于“项目投资法律实务课程建设”方面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了他的课程设计思路,争取让学生们在课堂里就能接触到社会中的实际操作,比如文件起草、谈判技巧、风险把握等;李春媛老师就“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及管理模式创新”向大家作汇报,提出了管理创新的模式,希望能更好的推动实践教学;李英老师就“大学生卓越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我院学生实践情况为基础”向大家进行汇报,介绍了我院学生的实践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作了相关的数据汇总对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王德山副教授汇报“公司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的相关内容,提出内容设置应该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多采取一些案例教学的方式等。
第三组汇报会如下:
第三组由民商法教研室主任郑文科副教授主持,副院长米新丽、金晓晨、宋成斌、张娜、翟业虎、张世君、宿东泽、张益铭、郑文科、周平老师参加本组汇报会。
翟业虎副教授先后就实践教学类项目“论我国‘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失范与规范”和实训项目“诉讼实验教学系统在司法实务课程中的运用与思考”做了报告。翟业虎副教授在“论我国‘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失范与规范”中,先从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失范现象归集谈起进而分析其原因,最后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了规范模拟法庭教学的建议,并得出“纠正失范,才能规范,才能使得模拟法庭教学在中国花繁叶茂”的结论。在“诉讼实验教学系统在司法实务课程中的运用与思考”汇报中,翟业虎副教授先给予实训项目的整体效果积极正面的评价,然后指出了实训项目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期将实训项目越做越好。
副院长张世君副教授就教学研究类项目“开设法学实验的思考”做了报告。张世君副教授先界定了法学实验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并肯定了其价值;然后就国内法学实验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指出“法学实验在中国蔚然成风,是大势所趋,但标准不一,尚待研究”;接着张世君副教授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尝试进行了总结,包括前期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调研,引入法学实验软件并在个别课程中尝试,分析了开展法学实验所需的人、财、物方面的基础条件,并期望未来法学实验可以全面铺开。
宿东泽老师就教学管理类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以法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做了报告。宿东泽老师先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并阐释了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宿东泽老师认为应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
党总支副书记张益铭老师就教学管理类项目“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法学院学生信息的分析”做了报告。张益铭老师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法学院2009级和2010级的10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回收的问卷做了详尽的分析包括关注度分析、期望值分析等。最后张益铭老师建议法学院学生的实习应贴近就业需求,规范标准,提升管理水平,并有针对性加强高学术水平的提升。
郑文科副教授就教学研究类项目“‘学术提升班’之学术提升路径研究”做了报告。郑文科副教授先阐释了学术的含义及单列学术提升班的意义,强调学术提升班因偏重于理论研究的路径,并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最后分析了学生学术提升的效果评估。
周平副教授就实践教学类项目“研究性教学模式初步探索”作了报告。周平副教授先介绍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是教育部的中长期纲要,然后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含义和特征及其与传统教学的区别,阐释了研究性教学的形式和实践,最后分析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估及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现阶段研究性教学需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结论。
副院长米新丽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她肯定了各位老师的研究,“态度认真、研究扎实、成果有益”,对法学院教学的创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树立了继续推进项目研究发展的信心。(作者:贺燕、刘影、张娜;摄影: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