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上午10:00,法学院在明辨楼220举行“我们的法学院”-法学院纪念建校六十周年大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朱玉华出席大会,法学院退休教师沈雯辉、戴凤岐、张庆和、甘秉厚四位老先生回到母校与在职教师代表、各届校友代表和部分在校学生代表一同为母校庆祝六十华诞。
首先,朱玉华向大会发表题为“进步的法学院,温暖的家”致辞。朱玉华对参加本次活动的师生和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朱玉华老师指出,法学院已经今非昔比,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法学院已成为首经贸六大支柱学科之一。这一切不仅归功于学院全体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更是依靠校友们的鼎力支持。朱玉华讲到,法学院将是校友们 “永远的温暖的家”,希望校友们常回家看看,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
接着,法学院院长喻中发表题为“我们的法学院”发言。喻中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情况。他讲到:“教学相长”是法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贡献,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开展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院已经跻身中国主流法学院,科研成果在中国财经类大学法学院中名列前茅。值学校六十年华诞之际,法学院四代人共编写了《我们的法学院》一书,为学校庆生,喻中向退休教师赠送了图书。
接下来,大会邀请84级刘勇校友,86级袁斌校友,88级杨松堂校友,95级熊烈锁校友、02级毛志华校友、03级蔡啸校友,08级刘文骥校友上台分享自己的学校生活,唤起师生美好的回忆。校友代表向老教师们送上献花,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感激与祝福。
宋城斌老师和刘迎泽老师代表在校教师发言。祝学校生日快乐,见到老教师和昔日的学生感到非常高兴。自己也将继续做好一名大学教师,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人才。
最后,教师代表为校友代表佩戴校徽,全体师生共同唱响校歌《远航》。大会在慷慨奋进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我们的法学,我们的院
——2016年10月15日在首经贸法学院纪念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喻中
朱书记;沈雯辉老师,戴凤岐老师,张庆和老师,甘秉厚老师;各位在职老师;各位校友;各位在校同学:大家上午好!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迎来60华诞的日子里,首经贸法学院邀请法学专业的历界校友与老师们欢聚一堂,以法学院的名义,为我们的大学庆祝生日;以法学院的名义,祝愿我们的大学明天会更好。
法学院邀请各位校友回来,也是想创造一个机会,让法学院的老师看到大家,让大家看到昔日的老师,让各位校友看到自己的同学,让各位校友看到你们年轻的学弟、学妹。虽然每个校友年龄不同、秉赋各异,虽然每个校友都有自己独特的光彩,但是,每个校友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属于今日的首经贸法学院。是首经贸法学院,让我们汇聚在一起。各位校友能够回来,想必一直在牵挂着自己的法学院。同样的,法学院也一直在牵挂着大家。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今天的欢聚,对今天到会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深深地满足了我们情感需求的一个侧面。毕竟,有校友、有同学、有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归属感。
各位校友回到我们共同的法学院,想必有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咱们的法学院现状如何?是否一切都好?借此机会,我把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现在,我们的法学院有45位在职在岗的老师。其中教授9人,今天来到现场跟大家团聚的教授有:民商法学的米新丽教授、张世君教授,国际法学的谢海霞教授、金晓晨教授,经济法学的沈敏荣教授。我们还有30名副教授与讲师,有6人组成的专职行政队团。近几年,法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20人左右,招收硕士生70多人,招收博士生3至4人。全日制在校学生共计600多人。这些年来,我们的法学院一直注重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在职老师与退休老师齐心协力、在校师生与毕业校友相互激励,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持续不断地建设我们共同的法学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把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人才,我们注意因材施教,实行分类培养。我们把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分成了侧重法律实务的卓越班、侧重国际化的涉外法务班,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提升班。我们为每个本科生配备了学业导师,让本科生享受了研究生的待遇。我们努力为本科生拓展优质的海外交流渠道、实践实习机会,以及丰富的第二课堂,努力为本科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同样强调以学生为本,我们推出了“一人一课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近两年,法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在《现代法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辽宁大学学报》等法学主流刊物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我们既注重培养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的实务型人才,也培养少量的学术型人才,鼓励他们在这个大时代勇于立言、善于立言。
在科学研究方面,最近几年,法学院强调学术立院、学术兴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法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在几乎所有的主流法学刊物上都有展示。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法学评论》等法学刊物上,都有首经贸法学学者的论文。近几年,法学院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每年都有好几项,几年下来,已有十多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就更多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总数,远远超过了教师总数。平均下来,每个老师都有一至两项省部级以上项目。高级别的论文与项目,是衡量一所法学院学术水平的核心指标。现在,我们法学院的这两项指标,是我们的法学院作为全国主流法学院的标志。特别是今年,法学院发表的论文,估计在全国能够排到30多名。在全国大约700家法学院中,我们的法学院在论文发表这个指标上,估计可以进入到前5%的行列。
在社会服务方面,法学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法学院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横向课题,这是法学院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法学院师生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法律公益服务,譬如普法宣传、法律援助、送法进社区,都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法学院老师向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持续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有的报告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了重要批示,有的报告得到了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直接转化成为国家决策的理论依据。这就是说,我们的法学院已经具备了小型智库、新兴智库的功能,这是我们集中服务社会、直接服务国家的基本方式。这些年来,法学院在常规性的人才培养之外,在专业性的法学研究之外,一直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社会发展。我们努力以优质的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关怀,向社会展示一个有良心、有良知、有良能的法学院。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的法学院一直牢记自己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使命,一贯注重文化上的薪火相传,一心让“斯文在兹”成为法学院的精神追求。从源头上看,首经贸法学院本身就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传承的法学院。关乃凡老师、沈雯辉老师、戴凤岐老师、张庆和老师、甘秉厚教师他们开创的首经贸法律文化,各位校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塑造的首经贸法律文化,已经为法学院的文化传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专门为这次校庆编辑出版的《我们的法学院》一书,就体现了法学院的文化传承意识。这本书的作者有将近90高龄的王之龙老师,也有20多岁的刚毕业的年轻校友,前后跨度,已有四代人。四代人,体现了法学院内的薪火相继,代代相传。当然,法学院的文化传承主要还体现在,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把源出于首经贸法学院的法治文化、文化精神、文化责任感,传播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法学院传承法治文化的希望,主要寄托于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
老师们,校友们,同学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我们法学院的四个面相,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法学院的整体形象。我们法学院的整体形象,就是各位校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汇聚、共同塑造而成的。我们法学院的整体形象,想必会映照每个校友的心底里。如果确实如此,那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多地、更深地参与首经贸法学院的形象塑造与内涵发展。希望各位校友经常回来看看,看看老师们是否还像你希望的那样健康,看看学弟学妹是否像你希望的那样成长,看看你的、他的、咱们共同的法学院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不过,无论法学院如何变化,她都是你自己的法学院。谢谢大家。
文/赵泽方、孔令奇
图/王悦然、杨蕾平、李旼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