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教育部等13个部委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明确提出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为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创新法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
为探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法学学科建设和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9月21日上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主办的 “‘一带一路’国际法新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远楼2号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国际法的新发展与学科建设”为主题,旨在从法学的角度,多维度、多层面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国际法发展、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杜焕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副主编陈景善教授,河北大学研究员宋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际法研究》编辑李庆明副教授,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法律合作处处长魏庆处长,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磊律师,北京广森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执行主任姜超峰律师,首都经贸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谢海霞教授,法学院金晓晨教授,周平副教授,朱路副教授,魏庆坡博士和张建博士,以及法学院的部分研究生。研讨会开幕式由我院外事主管魏庆坡博士主持。
首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米新丽教授致辞,米新丽教授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我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她强调国际法学科是我院重要的支撑学科,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谈到本次会议主题被赋予更多意义,相信能够取得优秀成果。
第一单元的研讨由我院魏庆坡博士主持。
第一位发言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杜焕芳教授,他就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优化学科设置、拒绝趋同化培养、课程调整、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提出了多个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陈景善教授就一带一路与国际仲裁学科的设置方面提出了把通识课程纳入培养目标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微观课程建设等,并提出专业人才培养不是理论教育而是职业教育的观点。
河北大学宋阳研究员提出“一带一路”下不同的仲裁规则导致仲裁标准的不同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并对由此引起的条约升级问题和如何升级进行了分析。
我院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主任张建博士提出在“一带一路”下,国际仲裁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行政化,研究微观化等因素导致仲裁调解机制不完善,并指出今后应更加关注预防措施运用。
结合几位嘉宾的发言和学科建设实际,我校谢海霞教授进行了回应与探讨,指出了国内司法创新,涉外商事仲裁创新,最高院司法解释创新等几个方面的进度与发展。
金晓晨教授就以上嘉宾的发表进行了评议,指出上述嘉宾学者的发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勾勒出“一带一路”下国际法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她强调这对我院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法律适用应保持一致,同时指出应加强仲裁人员培养,建设仲裁学科,提高学科质量。
第二单元由我院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主任张建博士主持。
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私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际法研究》编辑李庆明李庆明副教授就美国域外管辖对“一带一路”的挑战,从域外制裁风险,投资腐败,证据开示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部长魏庆处长就“一带一路”下法律风险与预防方面提出了风险归类的见解,并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结合多年从业经验,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磊律师就“一带一路”境外投资法律实务进行了分析,对当前法学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期许,强调应加强学生通识知识教育等。
北京广森律师事务所姜超峰律师认为“一带一路”下的法学院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加强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国际创新法治人才,并就学生实习单位选择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我院朱路副教授就第二单元的嘉宾发言进行了回应与评议,他提出几位嘉宾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给广大的参会师生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头脑风暴的洗礼,并强调了法学教育中的法律思维培养等。
最后,我校国际交流处处长谢海霞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对各位学者与实务界同仁的建议再次表示了感谢,从“新”、“广”、“实”三个角度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并强调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希望以后的学科建设中能多交流研讨,集思广益,共同建设能满足国家需要的国际法人才。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国际法学科建设,本次研讨会也是我院推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言嘉宾的真知灼见为我院国际法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国际法教研室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如何促进国际法学科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文:魏庆坡
图:陈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