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法院与法学院的对话”研讨会顺利举行
4月21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四届法院与法学院的对话顺利举行。本次对话的主题是“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会议邀请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和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的实务专家,共同就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进行研讨。
会议第一环节是欢迎致辞与签约仪式,由法学院党委书记米新丽教授主持。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教授,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长明为本次会议致辞。尹志超对北京互联网法院为首经贸人才培养搭建的优质平台表示感谢,并希望继续加强法学院与互联网法院的合作交流,促进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良性互动,共同研究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发展大势及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法律难题和挑战。
徐长明提出,首经贸法学院是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以来第一批共建的法学院。互联网法院是面向数字前沿的法院,自成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法学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希望与首经贸法学院进行深度合作,取得更加瞩目的双赢成果。
随后,法学院院长张世君和徐长明分别代表首经贸法学院和北京互联网法院进行了合作共建签约。
会议的主题研讨环节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法学研究的数字化转型,由法学院尹少成副院长主持。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张博做了题为“法官视角下数字法学研究的发展进路”的报告。她结合5年互联网审判心得,探讨了数字时代所引发的传统法律体系难以回应的问题,她呼吁加强数字法学与传统法律制度的衔接,完善数字法学理论和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季冬梅老师做了题为“智能时代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转型”的发言,她介绍了智能时代知识产权法研究的转型体现在哪些方面,并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转型。北京互联网法院综一庭副庭长朱阁通过具体的司法案件,诠释了互联网审判中如何做好利益平衡、体系考量、依法治理与平等保护,以更好地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自强与开放的关系。邱遥堃老师随后介绍了数字法学研究的法社会学进路,探讨了数字时代对于法社会学,以及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发展研究部李俊慧主任以“司法大数据研究漫谈与法学教育变革启示”为题,分别从司法大数据概念界定、司法大数据研究思考、司法大数据应用情况和法学教育变革启示几个方面做了会议发言。赵进老师最后抛出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前提下不干扰营商环境、如何平衡企业管理需要和个人隐私权保护等现实问题,并分享了她关于数字化时代社会法学研究的创新方面的思考。
会议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法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由法学院陶盈副院长主持。北京互联网法院政治部陈志宇就数字司法建设对法律人才的新要求做了分享。她认为在数字时代,亟需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原创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全局眼光及开阔视野的国际化人才。陈寒非副教授以“戈尔迪之结”来隐喻数字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这一难题,并建议从融合多种培养模式、建设中国特色数字法治话语体系、深度拓展数字理论研究、深度融合数字实践教学以及融合数字伦理和职业伦理五个方面斩开法治人才培养的“戈尔迪之结”。魏庆坡副教授介绍了数字化转型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相关联之处,并强调数字化背景下的涉外法律服务需要更多数字化支持,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亟需要数字化技术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高洁副教授分别从实体法、证据法和诉讼法三个角度探讨了刑事法学科视角下数字法治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陈磊副教授分享了他对数字司法背景下法治人才培养的思考,提出需要转变、更新传统单一的法学教育理念,建议以审判现场引入课堂等方式强化法学数字教学的创新,推动数字时代背景下产学研的融合。兰燕卓副教授以“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为题做了会议发言,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法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并提出数字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仍需要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探索。何锦前教授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数字时代的法学阶段,而数字法学的时代是否到来不得而知。面对数字时代的冲击,既要积极研究新现象,也应保持法学教育的定力,探索不迷失自我的路径。
会议第三单元是自由发言与会议总结阶段,由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明春主持。在此阶段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何丽媛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法研灯塔实证分析平台”对于理论实践相互转化的助推作用,随后法学院王剑波、张兴、张鹏及陈皓等老师分别就如何平衡数字法学与传统法学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
张世君进行总结发言。他向与会人介绍了数字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调研报告,展示了各知名高校数字法学学科的研究中心建设,以及数字法学科在各个部门法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他建议学院采取分步走战略,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开发法学教育新的课程形式,敢于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实现法学学科建设的升维之路。
“法院与法学院的对话”研讨会是首经贸法学院近年来打造的一个与司法审判机关加强互动和共建的重要交流平台,法学院接下来将继续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对话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学院未来发展空间。
(文:郝荻、图:张宇轩、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