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晚,驼峰法学大讲堂第六十六讲在博远楼406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侯欣一副会长担任主讲嘉宾,以“如何认识评价根据地政权的司法制度:兼谈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为核心主题,深度剖析了根据地法治建设与中国政治的内在关联。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邵六益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陈寒非教授、姚宇老师及众多本硕博学子共同参与了这场兼具历史厚度与学术深度的交流盛会。

侯欣一以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为核心切入点,从档案文献与典型案例出发,系统梳理了根据地司法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逻辑。他指出,传统中国无专门法院体系,现代法院制度自西方移植后,在农村地区的适用面临挑战。而陕甘宁边区作为抗战后方,受农村环境与战时条件双重制约,肩负着革命与执政的双重使命,政权建设具有鲜明的试验性,还需协调执政党、民众与司法人员之间的诉求差异。

侯欣一聚焦根据地司法制度建设的关键人物与发展阶段展开介绍。雷经天主导时期,以简化程序、注重调解仲裁为核心。李木庵任职期间,着力推行司法正规化建设。马锡五则开创性地走出衙门,构建起群众广泛参与的审判模式,这被命名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司法实践,对新中国后续司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重点阐释了根据地司法建设的核心内容——案件分类处理机制,即普通刑事案件侧重教育改造,重大刑事案件发动民众参与公判,普通民事案件则以调解为主要解决途径,其中“封棒儿案”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侯欣一从专业研究视角,深入解答了调解这一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方式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平衡政治与法律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在制度评价环节,他客观呈现了不同主体的多元观点。负面评价聚焦司法人员素养、程序规范等问题,中立评价既肯定制度特色、也不回避存在的程序缺陷,正面评价则多源于相关宣传层面,为现场师生提供了全面看待历史制度的多维视角。
互动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同学们围绕制度评价的多元视角、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在关联、革命进程与法治建设的矛盾协调等问题踊跃提问。侯欣一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通过对根据地司法制度的深度解构与学术、政治关系的辩证探讨,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法学研究视野,更深化了大家对中国特色法治发展历程的理解。此次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为驼峰法学大讲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侯奕婷、图:燕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