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级校友戚淳
前言:戚淳学姐,1992年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在首都经贸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后, 2003年至今,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
在与戚淳学姐商量之后,我们决定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相较于其他受访者,戚淳学姐对我们十分有耐心,我们就现在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困惑(其中也有我们自己的困惑)向她进行请教,戚淳学姐结合自己大学时的学习、生活经验,对我们提出的困惑一一进行解答。干脆的话语,不失亲切的语调,即使隔着电话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了戚淳学姐的真挚与亲切。在采访完成后,我们也觉得心中有像阴天之后晴空万里一样的感觉,困惑渐渐云开雾散,戚淳学姐给我们的指导,帮助我们能够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采访预约在04月09日晚上,我们在自习室外拨通戚淳学姐的电话,电话那头不久便传来清爽的应答声,我们开始了采访。
现在学校里,我们对学习经历和对未来的选择有很多,比如申报科研项目考研、留学、就业等,我们常常会在这些选择中感到迷茫,戚淳学姐告诉我们,当时出国交流的机会没有现在多,但家中提供机会在国外生活过数月。最终她在国外读的硕士和博士。对于未来的选择,戚淳学姐作为一名讲师,她建议大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如希望做实验性学生,读实硕或专硕对提高整体素质较好。对社会有较大憧憬的,如果有适应自己的工作的,建议先适应社会投入工作之后再读硕士。如果对社会的理解并不深刻,则可以先读硕士再融入社会。专业针对性强对整体素质的提高才好。出国的话,各国的教育体制、学习方法方面均有差距。可以借鉴学习方法为自己用。她说:“大一的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安排很懵懂,课外特别迷茫。而国外的安排对自己课外生活的安排则适宜我们学习,选择更合适于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但不管毕业后如何选择,最终我们还是会走在就业的道路上,据我们所知,现在大学生里有这样一部分人认为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东西在未来社会工作和生活中无用,因此混一个文凭出来去找个工作就可以。那么我们现在所学与未来就业的工作有怎样的关联呢?对此,戚淳学姐解答到:“我在本科阶段学的法学,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转了管理学。专业和以后的工作可能完全不相干。那么大学的只是都白学了吗?并不是。这都是积累下来的学习方法。各科都是融会贯通的。有了一个基础以后学啥都好学。也算会一样总是好的,有备无患。”戚淳学姐在本科学习法学,但在硕博阶段转学了管理学,这个跨越之间存在着一个数学学习的障碍,但戚淳学姐认为,法学专业的同学逻辑性比较强,学点数学不是很困难的,抛开心理因素,学数学应该不困难。
当代社会,有许多人认为大学时期是培养自己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学生工作,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在学习上只要做到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在采访中,就这个现象,我们向戚淳学姐询问了她的看法。
在戚淳学姐看来,现在大学生们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课余生活比她们那个时候多得多,而且还因为要拿到毕业证书不会太难,所以现在的同学们都比较倾向于参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比较少关注自己的学习(因为不管是100分还是60分都照样能毕业)。
这样没有错,作为一个老师戚淳学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支持这种活动的。就比如说现在很受大家欢迎的志愿活动,现在我们学校的有些工作也需要很多志愿者,老师们也是很需要这些志愿者的,这是锻炼自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协调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是我们参加学生活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也许有人会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说的容易做的难,说,每个人都会说,关键是做不来,但是,正如戚淳学姐所说: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想做,也没有信心去做!俗语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舍才有得,要想兼顾好学习与工作,就必定会有所取舍。其实不只是在学习和工作之间我们要学会取舍,在学习上我们也会遇到不可避免的选择。就比如说,最近学校正在进行的转专业大潮,以及在出不出国方面,许多的同学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在采访中戚淳学姐也就这个问题跟我们谈了一下她的想法。以下为戚淳学姐的回答:
对学习中的问题冲突,或者学习与工作中的问题冲突问题这方面。我本身也是在几天前做出了一个选择,在我的兴趣和我的生计解决方面。抉择处处有,要做好自己的选择。
随法律的健全,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法学学子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也证明了现代社会对法律的重视。因此在中国,法学专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多学一点法律,对于个人发展也是比较有益的。
而就出不出国问题,最大的矛盾在于国内与国外的法学专业接口问题,也就是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的差异问题。很多同学觉得出国学的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出国的话感觉有点浪费时间,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如果有国外的文凭,会混的比较好。同学们纠结出不出国,无非就是这几个问题。但在我看来,锻炼自己兼容并包的思维模式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虽然体制不同,但经验是通用,多学点东西,开阔自己的眼界,对我们还是有帮助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国学点东西,我认为还是对我们有用的。”
我国的现代法律是从西学东渐后开始萌芽,所以我国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学习西方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出国留学,对于研究中国法律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我们在学习法律这门专业的时候,会遇到大量的专业英语名词。但是由于大多数同学对于英语缺乏热情,所以在大多数同学看来,学好有要求的英语名词就够了,不需要深入研究英语这门课程。而对于这个问题,戚淳学姐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戚淳学姐看来,技能需要掌握,也要能够熟练应用。就像法条要和实际的结合,各方面的能力都是需要有的,英语基本技能必须具备。法律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能考四六级也不代表能看懂法律专业的外文读本。因此精学英语,有利无害。如果可以,多学些总是没错的。
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这一现状,我们也采访了校友戚淳学姐有关她当时对未来的规划情况。她如是说,“最初报考法律专业的我的初衷就是从事律师或者检察官的工作。”不难看出,我们的戚淳学姐也是怀着一份对法律专业最纯粹的热情投身于法律工作中的。而关于未来走向的这一问题,我们询问了戚淳学姐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现在所学习的法律专业一定会与以后从事的工作对口吗,如果不对口我们要怎么办呢。学姐说,其实学习法律并不像学习别的专业那样,我们学好法律,提供的是一种背景能力,也培养了我们严密的逻辑思维。并且学姐还讲到,如今依法治国越来越深入人心,有健全的法律知识一定是有益且有用的。另一个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自身对于自己所做事情的认同感。也许我们身上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犹豫当下所做、所努力的是否是正确的方向。更有的是,我们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开始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产生怀疑。这一点怎么克服?“其实这是一个阶段,但我们要笃定信念过了这个阶段。当度过这个阶段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视角都不一样。不同的圈子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视角。你在这些阶段中分别会遇到不同的有关你讲的这些困扰。但和它们一起出现的,是更大的,可能性的空间、门槛。以前未想到的世界,而现在是在搭梯子,等做到了,发现努力并没有白费。等到做到了,会发现这一切都没有白做。看不到成果是因为还没到需要它的时候。所以不要在现在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这个阶段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因为有时候你看不到未来的光亮,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对了。”
有人说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而选择怎样的圈子、遇到怎样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和方向的选择就会很重要。戚淳学姐也关于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学中交到的朋友和高中很不一样。对将来的帮助也很大。可能有些时候会给你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人生,会带来对社会不一样的体会。在大学跟同学的交往很重要,慢慢地面对更多的选择。大学中老师的作用没那么强大,但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大学中的老师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虽不像高中老师那样一直盯着大家该做这不该做那,但喜欢一个大学老师,自己的行事方式会越来越像他。听到这里,想到一个耳熟能详的四字词语:良师益友。对于广泛地去结交良师益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不同方面、方向的良师益友会给予你看问题、想办法不同的视角和思维。当面对困难时,由于日常与这些朋友、老师的接触与探讨会给予自己解决时很大的帮助和思考的空间,也能够引领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作出相对明智的选择。
最后,戚淳学姐向我们述说了自己对母校深深的情意与祝福,也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建议:希望我的母校首经贸越来越好!如果学弟学妹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看看外面的天空,鼓励大家读研,出国读研。希望大家在更广阔的天空下更好发展更好飞翔!简简单单对母校祝福的几句话但每次提及母校时的欣喜和激动以及采访中每次悉心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的切身建议,能看出学姐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教训、得失更多地帮到仍未经历过太多世事的我们,希望我们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也热切期盼祝福着母校的蜕变和发展。
采访在戚淳学姐对母校的祝福中结束,在这次采访中我们理清了自己的困惑,带着戚淳学姐所带给我们的丰富的经验,我们对现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未来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相信,这次采访也唤起了些许戚淳学姐对青春的追忆,她希望能将她的宝贵经验赋予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帮助这些首经贸的新芽茁壮成长。这些困惑是否也是生活中的“你我他”所共有的?我们也希望这次采访能够给更多的同学们带来帮助。
采访小组成员:樊志佼 吴傲 黄丽凤 王晗
编辑:崔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