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赛宗旨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科研素养优秀、创新意识浓厚、实践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为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系列竞赛主体赛选拔和培育优秀作品。
二、竞赛定位
“挑战杯”系列竞赛分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该赛事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是目前参与高校数量最广、参赛学生最多、参与评比项目最丰富的,社会影响力和大众关注度最强的,含金量最高的国家级赛事之一,被誉为当代大学生学术创新和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经∙彩杯”竞赛是“挑战杯”系列竞赛主体赛的校内选拔赛,是学校学术科研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我校育人成果和学子风采的重要窗口。
三、时间安排
1、作品撰写、学院遴选阶段(12月17日前)
通知下发后,参赛者按要求准备电子版项目成果(pdf格式),及其他项目支撑材料(非必须),发送到2472025439@qq.com
2、确定入围复赛名单阶段(12月31日前)
校团委对院级初赛结果进行核对和确认,确定入围复赛网评的项目比例并公布进入复赛的作品名单。
3、修改完善及项目孵化阶段(2026年3月上旬前)
各团队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完善成果,并参加孵化营专业指导课程(具体提交时间及方式另行通知)。
4、复赛阶段(2026年3月下旬前)
校团委会同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组织成立复赛评审委员会,对各项目成果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建议。
5、决赛阶段(2026年5月上旬前)
各入围决赛团队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参赛资格与项目分类
1.参赛对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
2.赛道类别:
· 经∙研赛道: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大挑)
· 经∙观赛道: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大挑)
· 经∙创赛道:创业计划书(小挑)
3.基本要求:申报作品必须是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学术科研课题、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须承诺作品原创性,无知识产权争议。
五、评审标准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同步关注项目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本组别需先经过项目质量一票否决制评审,即:在复赛网评时,如外审评委认为全部项目均不具备获得北京市级高等次奖项水平时,则全部项目均不得入围决赛。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同步关注项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3.创业计划书:侧重考核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商业性,同步关注社会影响和团队成熟度。
六、奖励设置
1.对当年有上级竞赛的组别:推荐代表我校参与北京市级竞赛评审的项目(含政策性奖励项目)获得一等奖,并授予“卓越卡”;入围决赛,但未获得推荐参与北京市级竞赛的项目,以及未入围决赛,但复赛排序在前50%的项目获得二等奖;入围复赛,但排序未进入前50%的项目获得三等奖。
2.对当年没有上级竞赛的组别:遴选不超过5个决赛成绩位于前列的项目获得一等奖,并授予“直通卡”,获得次年决赛的资格;入围决赛,但排序未被授予“直通卡”的项目,以及未入围决赛,但复赛排序在前50%的项目获得二等奖;入围复赛,但排序未进入前50%的项目获得三等奖。
七、集体奖项
1.经彩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的学院(书院)。
2.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五的学院(书院)。
3.一等奖项目积100分,二等奖项目积40分,三等奖项目积15分。各学院(书院)至多有6个项目参与积分。
八、激励政策
1.学生:获奖学生在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等方面按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认定。完赛学生在第二课堂学分、综合素质测评等方面按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认定。获奖证书由校团委印制出具;经∙研赛道、经∙观赛道完赛证明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团委出具;经∙创赛道完赛证明由学生处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出具,经评审后的部分优秀项目按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奖励。
2.教师:获得全国或北京市奖项项目的指导教师按学校相关规定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认定。本届别竞赛获国家级奖项或北京市最高等次奖项项目的第一指导教师,在下一届别竞赛时,可推荐一个项目直接入围校级决赛。
特别提示:
1、通知下发后,参赛者按要求准备电子版项目成果(pdf格式),及其他项目支撑材料(非必须),发送到2472025439@qq.com。截止时间为12.17
2、同一团队只需负责人进群,且只有负责人法学院才需要从法学院报名。
3、负责人为法学院的团队需联系本院老师作为指导教师。
作者:法学院